01考试目的
公共知识中的人文与社会主要测查应试者对基本人文常识与社会常识的了解程度。
02考试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国情社情、国内国际时事。
①文化常识
思想文化常识:中国部分、外国部分。
军事文化常识:经典军事理论和军事历史著作、著名军事人物和战役。
文学常识:中国文学梗概、外国文学梗概、中外军事文学经典。
②历史常识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秦汉至明清时期。
中国近代史:晚清时期、中华民国时期。
中国现当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世界史:古代和中世纪史、近现代史、当代史。
③国情社情
我国人文概况、我国国情国力。
④国内国际时事
近一年内的国内时事、近一年内的国际时事。
03试题模拟
一、从资源占有情况看,我国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
A. 二分之一 B. 四分之一
C. 三分之一 D. 十分之一
二、“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这一古训所体现的哲理是( )。
A. 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B.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一位原因
C. 事物的功能会影响和制约其结构
D. 要善于把握质变与量变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句话体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的方面。
A. 群众路线 B. 统一战线
C. 独立自主 D. 武装斗争
四、《孙子兵法》中的“将之五德”具体是指( )。
A. 仁、义、勇、智、信
B. 仁、义、礼、智、信
C. 智、德、仁、勇、严
D. 智、信、仁、勇、严
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日本侵华战争是法西斯侵略战争
B. 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
C. 苏联红军对日作战
D.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六、关于明清时期社会特征的描述,比较准确的是( )
A.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 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
C. 封建社会繁荣、开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
D. 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交融加强
04答案解析
一、答案B
二、答案B
华图解析:“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一定是先腐败之后才会生虫,体现的是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第一位原因。故本题答案选B。
三、答案C
解析: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题中这句话体现的是独立自主的方面。故本题答案选C。
四、答案D
华图解析:《孙子•计篇》中讲道:“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此为孙子的将帅“五德”之说,也是孙子对“将”应具备的素质的高度概括。故本题答案选D。
五、答案D
六、答案A
华图解析:明清时期的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封建社会的发展高度繁荣、国家统一,民族繁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故而D项的“大分裂”说法是错误的。同时在明朝晚期以至整个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中国对外基本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故而C项的“开放”说法是错误的。而B项首次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故而B项说法错误。综上,本题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