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政治学)
一、中共十二大和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发展战略的初步形成
1.中共十二大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
2.“翻两番”奋斗目标和“两步走”经济发展战略
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是1982年党的十二大制定的,其具体内容是: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1.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召开。全会讨论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全会还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决定》,决定于1985年9月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会议。
2.经济体制全面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3.科学技术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
科技体制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的总称。它包括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原则等内容。
科学技术体制主要内容如下:
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组织结构。建立市场经济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科技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的现代组织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科学管理体制。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基本内容为三大类,即专项改革试点、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4.“八六三”计划
“八六三”计划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高技术发展计划。这个计划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一些有限的领域为研究目标的一个基础研究的国家性计划。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和对外关系的调整
1.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
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提出的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讲的就是政治问题,发展问题讲的就是经济问题,和平与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
3.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确立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和平外交政策。
4.“一国两制”基本国策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四、中共十三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中共十三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定今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确定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并在总结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概括。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五、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始
1.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是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2.适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以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前提的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六、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继续前进
1.价格体系改革
价格体系又称价格结构。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市场是调节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而价格是信号灯。价格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各种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相互关系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各种价格之间联系、相互制约的内在关系。
2.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
国家经济政策是国家履行经济管理职能,调控国家宏观经济水平,结构,实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对企业经济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市场经济秩序是建立在所有国家的公正合理、主权平等、互相依靠、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上的国际间的经济关系体系。
3.1989年政治风波
4.应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打破西方对华“制裁”
东欧剧变(亦称东欧民主化,西方社会也称之为东欧1989年系列革命),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在1989年后开始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