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缺铁性贫血(临床医学)
缺铁性贫血
一、缺铁性贫血发病的流行病学
二、缺铁性贫血病因及防病机制
三、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措施
四、铁代谢
正常人维持体内铁平衡需每天从食物中摄取铁男性15mg,女性20mg。因此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铁的正常来源
铁的正常来源为食物摄入动物(Fe2+)或植物(Fe3+)以及衰老红细胞中b释放的铁。
铁的吸收
铁一般在小肠经主动转运过程吸收,铁的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而VitB12的吸收部位在回肠末端,因此切除空肠可引起铁的吸收障碍导致缺铁性贫血,切除回肠易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铁在生物体内转运
吸收的Fe2+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中氧化为Fe3+,并与脱铁铁蛋白结合成铁蛋白。
吸收入血的Fe2+→经铜蓝蛋白氧化为Fe3+→与血浆中的转铁蛋白结合,才被转运到各组织中去。每一分子的转铁蛋白可与两分子的Fe3+结合。体内仅1/3的转铁蛋白呈铁饱和状态。说明正常情况下,转铁蛋白饱和度为33%。
铁在体内的分布
铁总量:正常成年男性50~55mg/kg,女性35~40mg/kg。
主要分布:红细胞(血红蛋白铁2500毫克,参与血液中输送氧),肌肉(肌红蛋白铁,140毫克,参与肌肉细胞呼吸),肝,脾,骨髓(为储存铁: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铁300~1000毫克),血液中转肽蛋白铁(3毫克),为铁的主要转运形式。其他组织细胞(如其他含铁酶)分布较少。
铁的储存
主要储存于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骨髓、肝、脾等)。男1000mg,女300~400mg。
铁的利用
红细胞氧气运输和细胞呼吸酶的关键部分:血红蛋白铁(占体内铁67%)、肌红蛋白铁(占体内铁15%)、转铁蛋白铁3~4mg与乳铁蛋白、酶和辅因子结合的铁。每天造血约需铁20~25mg,主要来自衰老的红细胞。
转化排泄
由体表或消化道细胞脱落排除。大便排出〈1mg/d,尿中排出(少),皮肤汗液(少),哺乳妇女乳汁1mg/d。
五、临床表现
1.缺铁原发病表现
如妇女月经量多、消化道溃疡/肿瘤/痔疮导致的黑便/血便/腹部不适、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腹痛/大便性状改变、肿瘤性疾病的消瘦、血红蛋白尿等。
2.贫血表现
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纳差、苍白、心率增快。
3.组织缺铁表现
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吞咽困难;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反甲)。
六、缺铁性贫血实验室检查
七、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