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 10 岁的时候,就辍学回家当了农民,当时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我竟然成了一个以写小说为职业的人,我在农村度过了漫长的青少年时期,在这期间,我把周围几个村子里那几本书读完之后,就与书本脱离了关系。我的知识基本上是用耳朵听来的,就像诸多作家都从老祖母讲述的故事里汲取了最初的文学灵感一样,我也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祖母,还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爷爷,还有一个比我的爷爷更会讲故事的大爷爷——我爷爷的哥哥。村子里凡是上了点岁数的人,都是满肚子的故事,我在与他们相处的几十年里,从他们嘴里听说过的故事实在是难以计数。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A.耳朵阅读回忆
B.耳朵阅读灵感
C.阅读故事灵感
D.阅读故事回忆
2.先秦儒家的“人情—秩序”理论一方面确实存在压抑人性、压抑情感的消极因素;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否认其正面价值,它是站在治世的高度探寻人生修养之艺术,将个体性情自由与群体政治需要融为一体,把情感发动与秩序建构统一起来,为治世之道开出了一剂良方。先秦儒家的这种治世理论对于当下的和谐社会建设不无有益的启示。如今,我们在强调个性自由的同时,也应当为这种自由设定一个边界:社会和谐。唯有如此,个体真性情的发动才能具有合理性与正当性,个体与社会才能达成统一,而这正是和谐社会建立的根基。这段文字主要是说明先秦儒家“人情—秩序”理论的:17
A.时代特征
B.现实意义
C.独特价值
D.深远影响
3.【答案】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第一句写“我”成为一个以写小说为职业的人以及村子里的几本书,即最初的阅读来源,关键词为“阅读”;第二句写“我”的知识是用耳朵听来的,是我最初的文学灵感来源,突出用“耳朵”这个特殊的汲取灵感方式。包含“耳朵”和“阅读”的只有 A 项和 B 项,排除 C 项和 D 项。
第二步,后文中,作者说“就像……汲取了最初的灵感一样”,后面便具体介绍了耳朵听来的“灵感”。比较 A 项和 B 项,既然是作家,更多的靠汲取“灵感”来写作,而不能是
“回忆”,排除 A 选项。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和 D 项的“回忆”在文段中没有直接体现。
C 项的“阅读、故事、灵感”没有体现出第二句的“我的故事基本上是用耳朵听来的”中的“耳朵”。
4.【答案】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通过“一方面……另一方面……”介绍了先秦儒家“人情一秩序”理论的利与弊。接着以“这种理论”之前前文,引出先秦儒家“人情—秩序”理论对于当下建设和谐社会的有益启示。最后对其“有益启示”进行论证。
第二步,文段结果为“分-总-分”,主要讲先秦儒家“人情—秩序”理论对于当下的有益启示,即“现实意义”。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时代特征”强调在某个特定时间事物自身的特点,不能体现对当下的影响。
C 项的“独特性”没有体现,文段并未显示出先秦儒家“人情一秩序”理论与其他事物的对比和比较。
D 项“深远影响”指较长时间对事物的影响,主要是对未来的影响,不符合文段对当下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