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元代的方回,论诗颇有眼力,而对朱熹的诗却抬举过分,事出反常。这里除了有乡里私心的原因之外,很可能与方“秽德彰闻,依托道学”的隐曲有关,文人既心存依附之念,势必________。再如,中国古代文论的作者,常常自己就兼作家身份,“文章得失寸心知”,发而为论,时有取长补短或________的隐衷。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进退维谷才短思塞
B. 随波逐流博采众长
C. 进退失据扬长避短
D. 骑虎难下避实就虚
32. 尽管诗歌绝无翻译的可能,却大有翻译介绍的必要。有多位前辈时贤对诗歌翻译理论不乏鞭辟入里的________。然而,何谓诗歌翻译的理想形式却_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真知灼见各执一端
B. 不刊之论见仁见智
C. 不易之论各持己见
D. 远见卓识众说纷纭
31.【答案】C
【解题思路】
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文段阐述了方回的两个特点:其一,长处为“论诗有眼力”;
其二,短处为“秽德彰闻”(品行不好)。所以,方回“抬举朱熹的诗(借朱熹的好名声)”“依托道学”来掩盖自己“品行不好”的短处,再根据连接词“或”可知,第二空应与“取长补短”词义相近,强调方回“通过自己的长处掩盖自己的短处”,只有“扬长避短”与之相近,初步将答案锁定为 C 项。
第二步,验证第一空。C 项“进退失据”强调“做事失去依据”,既然“文人(方回)心存依附之念”势必没有主见,跟着别人走,做事自然“没有依据”,符合文意。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进退失据: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
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
取长补短: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侧重点在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长处,回避自己的短处,侧重点在于发挥自身的长处。
才短思塞:见识短浅,思路迟钝,指写作能力差。
博采众长: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
避实就虚:原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或指谈论问题回避要害。
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32.【答案】B
【解题思路】
第一步,第一空搭配“鞭辟入里”,“鞭辟入里”指分析透彻、切中要害,所以这一句应表示前辈时贤对诗歌翻译理论的见解很深刻。“远见卓识”侧重指远大的眼光,与文意不符,排除 D 项
第二步,第二空根据转折词“然而”可知,该空与“前辈时贤都有深刻见解”意思相反。“各持己见”和“各执一端”都指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暗含“认为自己对,不接受别意见”的意思。而“见仁见智”则指从不同的角度看,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没有对错的意思。文段论述对象为“诗歌翻译形式”,本身无对错的标准,故“见仁见智”更贴合文意。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不易之论:易:改变。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
见仁见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众说纷纭: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