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河北公务员申论备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2021年6月7日下午,数学开考40多分钟后,考生吴某拍下题目照片上传至小猿搜题寻求答案。7日下午考试结束后,工作人员发现此前用户上传题目疑似高考题,随后留存证据向北京相关部门报案。据相关部门最新回应,取消该考生此次考试资格,其所报名参加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的处理,并根据后续调查结果作出进一步处理。
高考,是人生的一次大考。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高考就像古时的科举考试一样,不仅仅是一次升学考试,更是人生的分岔口。考生们寒窗苦读十多年,就是为了通过高考取得理想成绩,考上理想大学。然而,为了取得纸面上的好成绩,许多人另辟蹊径,把本该用在复习备考上的精力和智商,用在了筹划舞弊上:考场作弊、答题卡掉包、找人替考,甚至还有人在考试结束后截留别人的录取通知,冒名顶替他人……这一系列的违规行为不仅是对考试的不尊重,也是对底线的挑战,更是让自身的德性陷入了低谷。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灵魂,人才的标准应是德才兼备。如果让这些作弊行为蒙混过关,伤害的不仅是其他考生的利益,更是国家的未来。
道德品质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社会稳定的根基。没有任何学生不关注自己的高考,没有任何学生愿意错过自己的高考,但人生的考验不只有高考,人生的奖杯不只靠分数。2014年5月的最后一天,距离高考还有一周,但高三学生柳艳兵和易政勇在考前一周就上就交了一份 “满分答卷”!这一天,柳艳兵和易政勇像往常一样,坐上了一辆车回家。回家途中,一个男子突然从后排位置上站了起来,掏出一把菜刀见人就砍,乘客们害怕误伤到自己,纷纷四处躲避。情急之下,柳艳兵和易政勇这两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站了出来,他们冲上前去勇敢地和歹徒搏斗。经过一番周折,易政勇因为多次被砍伤,流血过多而陷入了昏迷状态,刘艳兵在最后的关头终于夺下了歹徒的兵器,但自己却已经身受重伤。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曾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我国少年当如柳艳兵和易政勇一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唯有如此,才能担负起时代的使命。
品德教育需要社会协同,需要久久为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蜀汉昭烈帝刘备也曾对自己的后人讲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未来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德性的养成需要从家庭入手,需要从父母的一言一行入手。古时就有曾子杀猪的故事,讲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个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个待人不真诚的人。同时,学校的品德教育、媒体的宣传引导、政府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是引导国民养成良好品德的关键所在。
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智宣子错误地选择了多才少德的智伯为继承人,结果导致强大的智氏家族遭致灭族之祸。为此,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评论道:“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并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著名论断,意思是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不管是高考还是人生中的任何一次考试,品德比能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