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原子和原子核的构成;知道构成原子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提升交流、表达的能力;学会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原子的构成和原子内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
原子内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回顾旧知,引出新课
请学生回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讲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更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更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设疑:原子到底能否再分?
引入: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原子。
环节二:史料,讲授新课
教师讲述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PPT展示图片、模拟α粒子的散射实验的动态图。
请学生观察α粒子束穿过原子的图片,通过观察讨论如下问题:
1.许多α粒子直接穿过2.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3.少数α粒子发生偏转,各说明什么?
【PPT展示原子内部电子运动模拟动态图】
讲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电子围绕着原子核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提问:我们知道了原子能够再分,那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播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视频、展示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
讲解:研究表明原子核能再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电子和中子的质量都很小,电子的质量相对于质子更小,可以忽略不计。
请学生思考:当用手接触铁、铜等金属的时候是否会触电?说明什么问题?
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讲解:在原子中由于质子与电子所带电荷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提问:根据以上信息,能出什么等量关系?
结论: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环节三:巩固提高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3-1,总结规律。
结论: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比如氢原子),原子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们说一说这节课收获了哪些知识。
作业:课后习题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