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文中多次用典,请举出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参考答案】
文中多次出现的典故。且都用得恰当贴切,非但没有冗赘晦涩之感,还使文章显得富丽典雅,委婉曲折,情意真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这四个典故连用,隐喻作者命运坎坷、为沛王府修撰而受排斥打击和因作《檄英王鸡》文而被高宗逐出的遭遇,虽心怀愤懑之情,却含而不露,且无金刚怒目之嫌。“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两个典故是隐喻目己不畏险阻、壮心不已的坚强信念。“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悫意之长风”等典故。则隐喻自己“长风破浪”的浩气和积极进取的决心。
2.文中对偶的类型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文中除了“磋乎”、“鸣乎”、“所赖”、“云尔”等叹词、语助词与“勃”的自我称谓外,大部分都是四字一语和六字一语的对偶句。这中间有的是单句对,如“云消雨弄,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有的是复句对,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还有的是本句对,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中,“襟三江”与“带五湖”对,“控蛮荆”与“引瓯越”对。再如“腾蛟起凤”、“紫电青霜”、“龙光”、“牛斗”等也都是本句对。这种对偶句不仅句式工整匀称,而且错综多变,读来节奏明快,整齐和谐,铿锵有力。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3.你是如何实现你的教学目标的?
【参考答案】
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从图片入手,在感受到美感的体验上进入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我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行梳理大意,初步感知音韵,在重点讲解文言现象,彻底扫清字词障碍,最后讲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作为辅助,这一部分结束,知识与能力目标就完成了。在第深入研读环节,我会从文章结构、修辞和名句鉴赏入手,请学生对这三部分的文本语言特点及作用进行深入地探究学习,这一部分结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在课堂上,我会在重点环节设计了鉴赏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这些鉴赏任务就逐步感受到了本文的画面美、音韵美、遣词美和意境美。至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完成了。
4、感情朗读常是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某些词句读得重一些、轻一些或者快一些、慢一些;有的老师引导学生模仿老师或示范者的语气,要求全班整齐划一地读;有的老师对优秀学生的精彩朗读夸奖有加,心满意足。你认为应当怎样引导全体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参考答案】
1.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1)创设一个自由、轻松、能够展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朗读作为阅读的一部分,教师可以一些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课外朗读、诵读,提高朗读水平,积累语言。可举行朗读比赛、课本剧展示会、演讲赛等活动,让学生朗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2)把握利用教材,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语文教材中,诗歌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等音乐性,朗读时,配上轻柔的音乐,真切地感受语言美。
2.恰当发挥范读的作用。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作为学生,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3.注重朗读的过程性评价,关注每个学生。朗读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也可引导学生角色移位。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