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社会工作者教师招聘试题

首页 > 试题汇总 > 教师招聘试题

教师招聘面试:高中音乐《祖国歌》教学设计

华图教育 | 2023-10-07 10:48

收藏

一、教学目标

1.完整而充分地聆听歌曲,感受学堂乐歌音乐风格,并作品表达的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2.通过听赏作品、讲授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感受作品背后的人文内涵。

3.能够充分聆听并简单演唱歌曲的旋律,了解学堂乐歌知识及李叔同的人物生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充分聆听与演唱歌曲,且能够感受歌曲表达的情感与人文内涵。

【难点】

了解学堂乐歌知识及音乐特点,并了解李叔同的相关人物生平。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引导学生思考:歌曲表达什么人物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表达的是对于祖国的赞美之情,从而顺势引入本课。

(二)初步感知

1.教师请学生聆听第一遍歌曲,并提出问题: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对歌曲的聆听,进行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的情绪是稍有气势的、自然、舒展的。

2.教师介绍作者相关信息

李叔同,是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弘一法师”,其作品有填词歌曲《送别》《祖国歌》《西湖》《春景》;创作歌曲《春游》《留别》《早秋》。

(三)探究学习

1.教师请学生跟音频哼唱歌曲,并提问:歌曲的节奏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联想到什么样的情境?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节奏规整,强弱明确,仿佛能感受到意志坚定、目标统一的精神境界。

2.教师范唱歌曲,并请学生跟唱歌词,并提问:歌词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故事?传达着什么精神?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之后进行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描述的是祖国大好河山,雄伟历史,表达出人物对于祖国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3.教师播放民间乐曲《老六板》,请同学们对比两首作品上有什么异同之处?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之后进行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两首作品主旋律相同,很明显《祖国歌》是在原有乐曲的基础上填词创作的。

一、教学目标

1.完整而充分地聆听歌曲,感受学堂乐歌音乐风格,并作品表达的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2.通过听赏作品、讲授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感受作品背后的人文内涵。

3.能够充分聆听并简单演唱歌曲的旋律,了解学堂乐歌知识及李叔同的人物生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充分聆听与演唱歌曲,且能够感受歌曲表达的情感与人文内涵。

【难点】

了解学堂乐歌知识及音乐特点,并了解李叔同的相关人物生平。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引导学生思考:歌曲表达什么人物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表达的是对于祖国的赞美之情,从而顺势引入本课。

(二)初步感知

1.教师请学生聆听第一遍歌曲,并提出问题: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对歌曲的聆听,进行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的情绪是稍有气势的、自然、舒展的。

2.教师介绍作者相关信息

李叔同,是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弘一法师”,其作品有填词歌曲《送别》《祖国歌》《西湖》《春景》;创作歌曲《春游》《留别》《早秋》。

(三)探究学习

1.教师请学生跟音频哼唱歌曲,并提问:歌曲的节奏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联想到什么样的情境?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节奏规整,强弱明确,仿佛能感受到意志坚定、目标统一的精神境界。

2.教师范唱歌曲,并请学生跟唱歌词,并提问:歌词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故事?传达着什么精神?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之后进行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描述的是祖国大好河山,雄伟历史,表达出人物对于祖国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3.教师播放民间乐曲《老六板》,请同学们对比两首作品上有什么异同之处?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之后进行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两首作品主旋律相同,很明显《祖国歌》是在原有乐曲的基础上填词创作的。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