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专项知识

首页 > 河北军转干考试 > 笔试备考 > 专项知识

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夺取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政治学)

未知 | 2020-03-10 09:37

收藏

  夺取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政治学)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不懈斗争

  1.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重庆谈判作为战后中国的重大政治事件,把国共两党的合作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战后中国的政治走向和政治格局,同时也为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2.双十协定

  重庆谈判及达成的《双十协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虽然在1946年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悍然撕毁《双十协定》,但《双十协定》的签订是有其意义的,教育了广大人民,特别是中间势力,使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使国民党当局陷入被动。

  3.全面内战爆发

  第一阶段(1946年6月~1947年3月)。这一时期被共产党称为战略防御时期。第二阶段(1947年3月~1948年9月)。这一时期被共产党称为战略相持时期。第三阶段(1948年9月~1949年12月)。此时期被共产党称为战略进攻时期:国民党时期的台湾历史教科书称作“大陆变色”。

  二、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和土地制度改革运动

  1.三战三捷、孟良固战役

  大云山横互湘鄂边境,地势险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民国30年(1941年)6月,国民党军攻击队及地方各挺进军出没于大云山,使日军常遭打击。是年8月,日军再犯长沙,在大云山周围集结了七、八千兵力,9月6日中午,大云山区的南山、雁岭、鸡婆岭等阵地的国民党军队遭日军袭击。7日拂晓,日军一三联队及四五联队分头进犯,一路自忠防经南山、詹家桥直指南冲,一路由西塘经尖山、刘家冲向白羊田八百市急进。孟良固战役是国共内战期间,陈毅、栗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被完全消灭。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2.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从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开始,人民解放军进入战略进攻阶段。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掀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国民党军由于之前的全面进攻受挫和重点进攻进展不利,兵力开始收缩至一些大城市,可以说从这时开始,国民党军已再未对解放区发动任何大的战略性进攻。总结起来两点:一是人民解放军军事策略上的正确,抓准机会打开了战略进攻的局面。二是国民党军进攻受挫,不得不收缩兵力,面对未知的人民解放军进攻方向,只好采取全面的防御。

  3.土地制度改革运动、三查三整

  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在总结解放区土地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掀起了更为广泛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土地改革运动广泛开展起来后,有些地方发生了对地主、中农和民族工商业“左”的偏向。中共中央及时发现并纠正了这一错误偏向。1948年1-2月间,毛泽东、任弼时、周恩来就土地改革问题分别作了《关于目前党的政策的几个重要问题》、《土地改革中几个问题》和《关于老区半老区进行土地改革与整党工作的指示》。

  土地改革从根本上废除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农民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得到了解放,他们的革命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推动了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及爱国民主运动的持续、深入发展

  1.国民党统治区反蒋爱国民主运动

  2.“五二0”血案、台湾“二二八”起义

  “五二o”血案

  1947年2月9日,上海第三百货业工会邀请上海各界代表在劝工大楼召开“爱用国货、抵制美货”运动筹备大会。国民党特务进行破坏行凶,当场打死该工会的梁仁达,打伤100余人,制造了“二九”惨案。

  5月20日,在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5000余名学生冲破宪警阻拦,高举“京沪苏杭十六所专科以上学校学生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的旗帜走上街头,呼喊“反饥饿”、“反内战”等口号,向国民党政府和国民参政会请愿。游行队伍走到珠江路时,遭到了手持铁棒、木棍、皮鞭的宪警特务的毒打,造成重伤20人,20多人被捕。在国府路口,游行学生高唱《团结就是力量》的歌曲冒雨和军警对峙达六小时之久。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二O”惨案。“五二0”运动在政治上有力地揭露和孤立了国民党反动派。

  四、伟大的战略决战

  1.1948年敌我力量对比转变

  1948年上半年,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向国民党军继续展开进攻,歼灭大量敌人,打破了敌人的分区防御。同年秋,敌我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决战阶段。此时,人民解放军由战争初期的127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与此相反,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进一步减少到365万,可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仅174万,且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

  2.九月会议

  在革命形势发展的历史转折关头,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形势的发展,确立新的战略任务和战略决战方针,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九月会议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

  3.济南战役

  济南战役,是华东野战军在解放战争时期,于1948年9月16日至24日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第一次攻克具有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的攻坚战。

  意义:

  第一、解放济南的胜利,首先应当归功于毛主席和党的英明领导。毛主席和党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指导,使我们粉碎了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并使我军转入了进攻,最后造成解放济南并解放全山东的胜利形势。第二,是由于各战略地区军民与各兄弟兵团的密切配合,牵制了大量敌人,使敌人无法迅速向济南增援,尤其是冀鲁豫及豫皖苏广大军民直接配合作战和全力支援前线,对此次战役贡献极大。第三,由于华东局和华东军区的正确领导,以及华东党政军组织和广大人民的支援。各地方兵团积极配合作战,破坏铁路交通,歼灭与牵制敌人;各地人民夜以继日为我军修路筑桥,运送粮草、弹药和伤员。这些都帮助促成了济南的胜利。第四,是我军在新式整军以后,各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指战员阶级觉悟空前提高,有旺盛的战斗意志,能团结协同,服从指挥,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特别是攻坚能力有显著的进步。我军在睢杞和兖州两大战役之后不久,就能够担负起解放济南的任务,进行大兵团的高度统一集中的攻坚战和歼灭战。第五,是充分的战役准备工作。

  4.辽沈、准海、平津三大战役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意义:

  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淮海战役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五、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5日-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会议的11人,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组成的主席团主持了此次会议。

  内容:

  实现工作重心转变的方针。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和政策。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解决国民党残余力量的三种方式。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党的建设的新课题。

  意义:

  七届二中全会,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战争转向生产建设,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做了政治、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等多方面的充分准备,描绘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使全党在新的形势下,达到高度的团结统一,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2.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会、《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参加会议的有46个单位的代表共662人.会议实际上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其中主要有: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奠定了新中国的组织基础: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等项决议,奠定了新中国的象征和标志:会议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委员,奠定了新中国的主要领导集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共同纲领》的内容和意义

  意义:

  《共同纲领》展示了新中国的宏伟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它具有临时宪法作用,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大宪章。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