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行测备考

首页 > 河北军转干考试 > 笔试备考 > 行测备考

2016年河北公务员常识之中国古代思想发展概况

河北华图 | 2016-04-19 11:36

收藏

  (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概况

  1.春秋: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他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实质是举贤的思想;他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德才兼备的人才思想,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2.秦汉

  (1)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用统一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2)汉武帝创建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建立起中国封建官学制度,以儒学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3.隋唐:唐太宗和唐玄宗重视发展教育。官方在京师办有国子学、太学,在地方办有州学、县学等,学生主要学习儒家经典。

  4.两宋:由于印刷术的普及等原因,宋代教育超过前代,学校制度更加完备,并且出现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等著名书院。

  (二)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概况

  1.春秋:《春秋》相传为孔子编订,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尚书》是夏商周三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相传也由孔子编订。

  2.两汉

  (1)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

  (2)东汉班固的《汉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叙述了西汉一代的历史。

  3.三国两晋南北朝: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刘宋范晔的《后汉书》和魏晋时期陈寿的《三国志》,编撰水平很高,被后人列入“前四史”。

  4.唐朝:我国开始确立官修正史的制度,修史规模超过前代。

  5.两宋: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上起战国,下至五代,记述了1300多年的历史。

  (三)中国古代的宗教及其传播

  1.佛教

  (1)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进入中国中原地区。

  (2)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白马驮经,建造白马寺,佛教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

  (3)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流行,统治者广修寺塔,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曾两次灭佛。

  (4)唐朝武则天时,佛教备受宠遇。隋唐时的佛教渐趋中国化,形成许多宗派,以禅宗流传很广。

  2.道教

  (1)东汉时,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和黄老学说的某些成分结合,形成了道教。《太平经》是道教的主要经典。

  (2)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地主阶级的宗教。

  (3)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洪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4)唐宗室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拥有特殊地位。唐玄宗在位时,道教极盛。

  (四)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的变化

  1.儒家思想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实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未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中叶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及其思想

  (1)战国:荀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2)东汉:王充著《论衡》深刻批判谶纬神学。

  (3)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4)清初

  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只重农部重商的重农抑商政策。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③王夫之:是以为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倚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否定理学家主静地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地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