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11月,独立的马礼逊学校在澳门成立,由美国人布朗主持并任教师。马礼逊学堂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
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办,这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停办,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1862年,林肯总统批准的《莫里尔法》(又称“赠地法案”)要求各州出钱发展技术类学院,确立了美国教育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
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
1872年,英国的穆勒提出了探寻因果关系的五种方法: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
1872年8月,颁布了日本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
1877年,日本东京大学的建立,是新大学创办的标志。
1876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在全国首设研究生院,美国各高校也跟风向研究性大学迈进。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于在菜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于生理实验室之外的心理实验室。
1886年颁布的《中学校令》中规定:中学承担实业教育及为学生升人高等学校做准备的基础教育两大任务;中学类型分为寻常中学与高等中学两类。
1889年,英国人雷迪在英格兰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
1890年日本制定了由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内容贯穿克忠克孝、仁爱信义、皇权一系、维护国体、遵宪守法、恭俭律己的封建道德,灌输皇室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以维护天皇制国体。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万木草堂和1897年在长沙创办的湖南时务学堂。
1895年创办的天津中西学堂(上院),二是1897年创办的上海南洋公学(上院),三是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
1895年康有为等在北京发起创办《中外纪闻》。
1895年和1896年盛宣怀分别在天津、上海创办的北洋西学堂和南洋公学。
1896年梁启超的《变法通议·论师范》是中国首次专文论述师范问题。
1897年,梁启超、经元善等人倡议在上海设立女学堂,以树中国女子教育的先声。1898 年由经元善集资上海的经正女学,是近代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正规女子学校。
1898年,法国新教育拥护者德莫林仿照雷迪的作法,在法国开办了罗什学校。德国教育家利茨也在同年开办了同类学校,称为“乡村教育之家”。
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系统论述这一宗旨。“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基本方针,贯穿在其实践过程的每一环节。
1898年梁启超创办京师大学堂,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战火,1902年恢复。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