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专项知识

首页 > 河北军转干考试 > 笔试备考 > 专项知识

2020河北唐山军队文职备考: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政治学)

未知 | 2020-02-21 11:43

收藏

  2020河北唐山军队文职备考: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政治学)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

  “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完成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

  “一五”计划的的主要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二、全面实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1.大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2.引导个体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

  方针和政策

  中国在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个体手工业者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对待个体手工业者,不能采用剥夺的办法,必须坚持自愿原则,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和谨慎的组织工作,组织个体手工业者走合作化的道路。从供销合作入手发展到生产合作,是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途径,相应采取的经济形式是:由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再到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手工业的合作化过程中,得到国家大力扶持,这包括原材料上的低价供应,产品销售上的订货、包销,税收上的减免政策,财政上的国家投资,信贷上的低利贷款等。

  3.推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通过多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一方面能吸收工人就业,提供税收,丰富市场,因而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抑制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唯利是图、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有计划按比例的要求不相适应,因而有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一面。

  三、过渡时期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实行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2.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形势和新发展

  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统战部于1950年3月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研究建国初期统战工作的方针任务和各方面统战工作的基本政策。在这次会议上,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作了题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的报告,就建国初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势和任务以及各方面工作的基本政策作了明确的阐述,其主要内容是:指明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其主要任务是争取尽可能多的力量,为实现《共同纲领》,为着稳步地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奋斗。阐述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的阶级关系和中国共产党对中间阶级、中间力量的基本政策。指出无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民族资产阶级都必须执行既团结又斗争,斗争为了团结的方针。在目前,要特别注意同民族资产阶级搞好经济上的合作,以巩固政治上的合作。阐明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民族关系已从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转变为平等互助的关系。提出要在全党加强统战政策的宣传教育,克服关门主义和敷衍主义、迁就主义倾向。

  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明确了在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工作的新任务以及各方面统战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提高了全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纠正了“左”的关门主义倾向,指出了敷衍主义和迁就主义的危害,为统战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积极作用,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3.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的发展

  为了与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建设相适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迅速地恢复和发展了一系列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构建文化教育体系与理念——第一,加强学校管理,调整院校分布。第二,改造旧的思想教育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新教育思想;改造知识分子思想;提出和实施“双百”方针。

  4.增强党的团结及审干肃反运动

  1953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在此之前,从1953年6月起,高岗、饶漱石分裂党的阴谋活动先后暴露。1954年2月,中国共产党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的《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不点名地批评了高岗、饶漱石。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将高、饶开除出党的决议。4月,“潘(汉年)、杨(帆)反革命集团”错案发生。5月,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又转为反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7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展开斗争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

  5.军队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

  这一时期新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外御侵略、内治创伤,振兴民族经济。主要完成了三大国防任务:解放祖国大陆和大部分沿海岛屿,奠定国内安定局面;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消除国外势力对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建设开始全面起步,逐步完成从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全面建设的过渡。精简整编,建设军队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一支武器装备现代化,编制体制合理化,军事制度和军事训练正规化的军队。“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的国防现代化建设。

  四、争取有利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

  1.出席日内瓦会议

  1954年2月28日,由苏联倡议,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上达成协议,定于同年4月举行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通过这次会议,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看到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看到了在处理国际问题当中新中国的分量。

  2.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出席亚非会议与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万隆会议是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国领导人注意到朝鲜战争期间亚洲和阿拉伯国家在联合国的行动及日内瓦会议后国际局势的新变化,提出了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增强外交工作阵营的战略性方针。

  万隆会议为与会国提供了难得的相互接触的机会,使亚非国家能够自由地互相接触。这种面对面的接触促进了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是和平共处的生动体现。万隆精神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它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和睦邻友好,加强了亚非新兴国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觉;它推动了日益众多的亚非国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此后,这些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务中所处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国际政治力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万隆会议是战后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4.围绕台湾问题同美国斗争

  新中国建国以来,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中美关系正常化,或者说中美关系不能从根本上好转的最大障碍就是台湾问题。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台湾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新中国的建立,统一祖国的提上日程。杜鲁门在1950年1月5日声明不干涉台湾,主要目的的在于改善美国在新中国的形象。就在国民党当局对台湾前途绝望之时,朝鲜战争爆发,统一祖国历史的进程发生了改变,1950年7月杜鲁门发表声明,台湾未来地位由联合国决定,下令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声称此举是为了保护朝鲜战场侧翼安全,同时制止国共两党军事冲突。9月美国向联合国提出“福摩萨问题案”正式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企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新中国由于将主要精力转向“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加之美国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因此,统一祖国被暂时搁置。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签定,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图谋大陆与台湾的永久分离由于台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居于东西至两大洋中心位置,又是西太平洋上重要交通枢纽,对我国来说,台湾是我东南沿海唯一大岛,背靠大陆,是大陆腹地东南数省之屏障,台湾紧靠菲律宾,台湾以东部分海域是我国拥有主权的太平洋水域,是我国战略出海口。因此,为捍卫国家主权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必须实现祖国统一。

  台湾危机爆发中美反复较量与斗争

  五、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至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生产关系上的深刻社会变革,标志着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了。

  1.农业合作化的加速完成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建立

  2.手工业合作化的基本完成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

  4.过渡到社会主义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

  ——相关推荐——

  2020河北唐山军队文职笔试课程

  2020河北唐山军队文职面试课程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