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专项知识

首页 > 河北军转干考试 > 笔试备考 > 专项知识

2020河北唐山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历史学-西汉

未知 | 2020-02-21 13:26

收藏

  2020河北唐山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历史学-西汉

  (一)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

  西汉处于长期战争之后,社会十分贫困。高祖刘邦,采取陆贾的建议,实行宽舒的政策,让农民有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措施有: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逃亡的人回家恢复田宅;释放卖身为奴的人为自由人;减轻田租,十五税一。高祖以后几代皇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遵守萧何制定的章程,注意让农民有生产时间。文帝、景帝时,重视农业。奖励努力种田的人,两次减轻田租,提倡节俭,减轻刑罚。史称“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的国势已相当强大了。可是当时有三大问题存在。一是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势力,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二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在发展;三是匈奴不断入侵,两越不断制造事端,边境不宁。这三个因素促使汉武帝决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1.改革中枢体制。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和《附益法》;加强法治。

  2.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组建期门军和羽林骑;设立八校尉,招募士兵。

  3.改革财政。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国家垄断盐铁经营;均输法(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平准法(国家平抑物价);算令(征收富人财产)。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逐步成为西汉中后期的统治思想。

  (三)汉匈战争

  汉武帝即位以后,于元光二年(前133年)开始对匈奴进行战争。从元朔元年(前128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的十年中,共有大战三次。

  第一次大战是在元朔二年。这年,匈奴以二万骑入侵,杀汉辽西太守。汉使将军卫青以三万骑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设朔方、五原郡,解除了匈奴对首都长安的威胁。第二次大战是在元符二年(前121年),由将军霍去病率数万骑北击匈奴,出陇西、北地,深入匈奴二千余里,夺得祁连山和河西走廊,汉在这里设置了酒泉、武威,后又增置张掖、敦煌,为河西四郡。汉夺得河西走廊,隔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又为汉通西域开辟了重要通道。第三次大战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匈奴各以数万骑入侵右北平和定襄郡,杀略惨重。武帝以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各将骑五万,步兵数十万,另有志愿从征者四万匹马,粮食输重还不计在内。卫青大破单于军,北至宾颜山赵信城(今蒙古杭爱山南)而还。霍去病出代郡二千余里,大破左贤王军,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临翰海(今呼伦湖与贝尔湖)而还。从此,匈奴北徙漠北。汉自朔方,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以六十万吏卒屯田,加强防守。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

  西汉自初建到武帝时期,社会经济由恢复而迅速发展,为此后两千余年间的封建地主经济奠定了基础。

  西汉自文帝时起,土地兼并发展迅速,自耕农纷纷破产,佃农日益增多。佃农在开始向农奴化的道路上演变。西汉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已相当普及。尤其是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情况更是如此。汉武帝时,国家富庶,开始大规模的兴修水利。

  西汉时期的手工业有国营、官营和民营三种。此外还有家庭副业性质的小手工业。最重要的有冶铁、铸铜、煮盐、纺织和漆器业。西汉前期,冶铁业有国营、官营(郡、国经营)和民营三种。纺织业以丝织业为最进步,亦有国营和民营之分。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也很迅速。标志这一发展的,除汉武帝改革币制,统一使用官铸五铢钱外,还有大量的商业性质的都会的出现、交通发展和经商哲学的产生。西汉时期,在全国范围已形成了十几个大的经济区。陆路与海外交通发达,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就诞生于此时。在西汉前中期,在人们的思想或行动上,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

  (五)民族关系的发展

  1.西汉前期,对匈奴实行羁糜政策,主要是汉匈“和亲”政策。

  2.西域一词是我国古代对西部疆域的泛用名称。西汉初年,西域的概念主要是指今天的南疆。西汉中期,人们对于西域的地域概念扩大,已包括了北疆和中亚、西亚、南亚等地。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以后,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的经济、文化联系。当时,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共有两条道路:一条出阳关,经部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轩;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这就是著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六)西汉中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西汉自文帝时开始,土地兼并日益激烈。至汉武帝时,情况已很严重。大量的农民失掉土地,到处流亡,沦为奴婢的人极多。当时的破产农民,成群结队地逃亡各地。流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各地相继发生农民起义,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汉武帝下一道自我反省罪过的《轮台罪己诏》诏书,重启汉初“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有所恢复发展。西汉后期的土地兼并迅速发展,统治阶级的生活更加奢侈腐朽。元帝追求享乐,不问政事。哀帝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大臣师丹、孔光、何武等建议实行限制私人占有田地和奴婢数量的政策,史称“限田限奴婢之议”。限田之议遭到外戚和权臣的反对,不了了之。

  西汉王朝的统治迫近于末日,有些方士和儒生就用“五德终始”的理论来附会这一政治形势,并编造出了“汉运将终,当再受命”的说法,以为封建地主阶级需要另谋政治出路,实际就是说要改朝换代。哀帝死,无子,王莽与太皇太后王政君立九岁小儿刘衍为帝,是为平帝,王莽以大司马领尚书事辅政。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王莽称“安汉公”。四年,称“宰衡”。五年,毒杀平帝,另立一个两岁小儿刘婴为帝,号“孺子”,史称孺子婴;自为

  “假皇帝”,实际和真皇帝一样。过了三年,他又废掉孺子婴,正式当了皇帝,改国号“新”,改元“始建国”。

  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王田、奴婢”政策,实行土地国有制,也就是废除土地私有制,恢复井田制;五均、六,设立管理市场物价的官署,实行官府专营制度;改革币制;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改变少数民族的族名和民族首领的封号。王莽改制很快就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他来说,主要有三个问题,就是附会古制,官吏贪污,任意乱改。

  (七)西汉末期的农民战争

  西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是长期的社会矛盾发展的结果;但是王莽的所谓改制造成的混乱加速了大起义的爆发。起义军逐渐汇成为三大支,就是在今湖北地区的绿林军、山东地区的赤眉军和河北地区的铜马军等。

  ——相关推荐——

  2020河北唐山军队文职笔试课程

  2020河北唐山军队文职面试课程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