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各地市美术教师招聘考试(笔试)中,中国美术史的考查比重逐步增大,元代美术又是文人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考试中的重点,今天就对其进行梳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考点:
元四家是指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黄公望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富春山居图》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快雪时晴图》等;
王蒙的主要代表作品有:《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葛稚川移居图》等;
倪瓒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六君子图》《渔庄秋霁图》《江岸望山图》等;
吴镇传世作品《渔父图》、《秋江渔隐图》、《秋山图》等。
元四家艺术上的共同特点:
(1)“元四家”山水重于笔墨,讲求风格。他们在作品中通过山水抒发一定理想,并提拔诗文加以阐述。
(2)形势上重水墨,或稍加淡色浅绛,形成不同的风貌,但情调多流于伤感、淡泊、孤寂,反映了时代动乱中无可奈何的情绪。
(3)在艺术功能上标榜“写胸中逸气”“自娱”而不趋附社会审美爱好。
4. 赏析《富春山居图》、《青卞隐居图》、《六君子图》。
黄公望:常熟人,50岁后隐居杭州,专心于山水画创作。黄公望得到舅舅赵孟頫的指点,多表现常熟虞山、富春山一袋风景。融合宋代各大家之所以水墨或浅绛设色作画,苍润浑厚。到了晚年,又“卧青心,望白云”,深入到大自然中观察体悟,形成自己“气清质实,骨苍神腴”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富春山居图》、《快雪时晴图》。
《富春山居图》局部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黄公望为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蒙:湖州人,生活于元末明初。赵孟頫外孙。他作画喜用焦墨渴笔,点细碎苔点,画面繁密充实。代表作品有《青卞隐居图》、《葛稚船移居图》等。
《青卞隐居图》局部
此图描绘的是卞山景色。表现出了卞山从山麓至山顶的雄伟奇特的景象。画面上段, 危峰耸立,雄奇秀拔,表现出可望不可攀的险峻之势。中段,山峦起伏变化,山势逶迤而上,山间林木茂密,山坳深处隐约可见有茅屋数间,屋内有一隐士正抱膝倚床而坐。画面下段,山麓处幽涧流水,树林中正有一人曳杖而行。全图结构繁复充实,然而通过溪流、水潭、奔泉、云霭等的布置,在稠密中透出灵动的气韵。此画采用“深远”构图法,以流动的线条,跳跃的墨点,组成了一层层山冈,一组组树木,密密层层布满全图。
《青卞隐居图》被 董其昌认为是“天下第一”的山水画,历代许多画家也被这幅画的气势和笔墨所折服,从这幅画中所用笔墨尤能看出 王蒙技法的丰富性。
倪瓒(1301-1374), "元四家"之一, 字元镇, 号云林,常州无锡梅祗陀村人。出身江南富豪, 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他的画极少用色,笔墨简淡清劲。
《六君子图》
《六君子图》写的是江南秋色, 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 疏密掩映, 姿势挺拔。图的上部有远山地抹。全图气象萧疏, 近乎荒凉, 用笔简洁疏放。此图后有黄公望题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 近有古木拥披陀, 居然相对六君子, 正直特立无偏颇。"倪瓒生活于元代后期,其时文人绘画的创作理念和纸本山水画的"干笔皴擦"笔墨技法已经完善,而《六君子图》可谓经典之作。
目前关于吴镇是没有考过作品分析题的,原因是吴镇这个人生平留下的可考作品并不多,主要以认识与了解风格为主。
以上是对“元四家”的梳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找到一些类似的思路,再通过习题有所巩固,加强练习,才能在考试中做到百战不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