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河北军队文职面试热点话题:借调函背后的建筑奇迹
“最伟大的建筑物大半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个人的产物。”大文豪雨果曾这样说。
1958年10月的一天,教育部收到一封言辞恳切的函,请求协助借调44名高校师生。提出请求的,是当时主要负责城乡建设的原建筑工程部。函中写道:
“为迎接我国建国十周年,首都(北京)即将修建数座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十大)建筑物。目前在设计中对空气调节,电机设备,自动控制声、光、热以及建筑装饰等等均存在着若干科学技术问题,急须集中各方面力量加以解决……”
行文间一个“急”字,概括了当时的困难。
两个多月前,中央决定,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要在北京兴建大约十所上规模的公共建筑,“十大建筑”的名号就这么定下了。
将满十岁的共和国生机勃勃。但豪情背后的挑战艰巨:离1959年国庆,只剩下不到400天时间。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一幅幅壮阔的建设画面在北京展开:梁思成、茅以升、张开济……全国顶尖的建筑专家云集;焊工、瓦工、木工……各地熟练的建设工人齐聚;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非常规的“三边”工作法应运而生。
“当时,周总理提出‘古今中外、一切精华、兼收并蓄、皆为我用’,迅速统一了设计思想。”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马国馨说。
倘若回到那时的天安门广场,你会看到:东边,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工地上,全国18个省市的1500多名工人前来支援;西边,人民大会堂的位置,开工一个月就挖出30万立方米的土方。
向西,4000名解放军官兵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挥汗如雨。远眺东方,北京火车站的设备来自全国100多个工厂;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和工艺美术系的师生,正用自己从农村学来的花样装饰全国农业展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