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南》的研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幼儿教育关系着我国数千万幼儿的发展,寄托着数千万家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许多研究表明,幼儿在身体、社会性、语言、认知等方面的良好发展,不仅造福于幼儿个人及其家庭,也造福于整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缘此,我国幼儿教育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让幼儿教育的质量问题成为关乎社会稳定、和谐、公平的大事,成为影响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质量的大事,也让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成为了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民生工程。幼儿教育质量的核心集中表现在每一个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质量上,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必须抓住这一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以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为宗旨、以促进每一个幼儿学习与发展质量为目标的《指南》的研制与出台是对社会需要的积极回应。
2.《指南》的研制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教育步入了以质量为核心的新的发展时期,也指明了我国幼儿教育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必须遵循的发展方向。据此,我国幼儿教育聚焦质量,狠抓内涵,以研制与出台《指南》的积极举措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促进幼儿教育向着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方向科学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纵观这段历程,不难看到,《指南》是我国幼儿教育自身进一步深入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实施《儿童权利公约》至现在,我国幼儿教育领域先后实施了《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等。十多年来,幼儿教育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成为所有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颁布以来,各地幼儿教育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形势喜人。为“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全国上下都在积极努力,其投入的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然而,必须看到的是与这些成就并存的问题。从现状来看,我国幼儿教育在满足幼儿、幼儿家庭和社会的需求上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城乡幼教质量差距甚大,教师专业水平偏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十分严重,家长的幼教观念与教育方式存在诸多误区,全社会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比较混乱,致使许多反科学、伪科学的做法大行其道,严重地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继续深入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之外,还必须加强正确观念、正确方向的引导,切实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切实地提高家长和全社会的教育水平。为此,一个代表主流教育观的、具体明确的、可操作的教育指引是非常需要的。《指南》正是这样一个教育指引。
3.《指南》的研制借助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遍及全球”项目的东风
2002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启动了名为“遍及全球”(Going Global Project)的项目,旨在从保护儿童的权利出发,通过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明确的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来促进其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帮助幼儿做好入小学的准备,进而推动教育的“起点公平”。由于该项目针对了发展中国家学前教育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与需要,不少发展中国家积极地参与这一项目,中国也是如此。
我国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与国际项目的推动,促成了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研制中国的《指南》项目上的合作。借助“遍及全球”项目的契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从2005年起,组织我国幼儿发展与教育方面的专家,开始着手研制以家长和教师为主要使用对象的《指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