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对策解主旨
在言语理解与表达中,主旨题考频较高。而主旨题题干较长,且需要考生对文段的宏观理解能力,对整个文段有理解把握,使得很多考生做题速度较慢,准确率偏低。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一些关键词帮助我们又快又准的判断文段。
对策句是指由对策词引出的句子。一般主旨题中常出现的对策词有:要、应该、应当、务必、必须等。在做题过程中根据结构判断文段结构为提出问题+给出对策,那么需要重点关注文段的对策。
然后我们一起通过两道例题,看看如何正确使用对策词。
【例1】中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与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建设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医患纠纷、劳资纠纷、非法集资等矛盾明显增多。由于社会组织等发展滞后,我们往往习惯于用行政和经济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而实际上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社会归属感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除经济物质需求外,还有社会精神需求等诸方面,需要组织归属、社会救助、心理辅导等社会支持,很多社会问题往往由于处置不当,从而引发和积累更深的社会矛盾。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A. 处理社会问题,不适合再使用行政和经济的手段
B.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
C. 处理社会问题不能局限于行政和经济办法,还需要社会支持
D. 社会成员的需求既有经济物质需求,也有精神心理需求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第一句话指出“社会建设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出现了很多新问题”。第二句谈了我们以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接着通过转折“而实际上”和“需要”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采取的方法,即“需要组织归属、社会救助、心理辅导等社会支持”。
分段为“分—总”结构,主旨句是第三句转折之后的对策,强调通过社会支持解决社会问题。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A项:“不适合”表述错误,文段没有说不再使用行政和经济手段,且没有指出通过“社会支持”解决问题。B项:对应第一句,属于问题的描述,非重点。D项:非重点,是需要“社会支持”解决问题的原因。
【例2】 2016年初,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列茨在达沃斯年会上强调,过去15年,尤其是过去7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经济的发动机,包括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都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快速上升,很显然,这种模式不可能持续,中国必须转变增长模式,从过去注重量的增长转变到注重质的提升,降低资源消耗。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
A. 十几年来中国一直在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B. 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对自然资源需求增长
C.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惠及了非洲和拉美地区
D.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挑战必须加快转型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进行背景铺垫,指出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接着提出问题,即中国经济的“这种增长模式不可能持续”,最后提出解决对策,即“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文段的结构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重点句为“必须”引出的对策句。
第二步,对应选项。D项为文段对策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A项和C项:属于背景介绍,非文段重点。B项:是中国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的表述,非文段重点。
例1提示词为“需要”,例2中提示词为“必须”,通过文段结构判断,两道题目都为“提出问题+给出对策”的结构,我们可以重点关注对策词之后的内容。
通过上述例题我们可以发现,当文段结构呈现提出问题+给出对策时,我们可以结合对策句找到文段主旨,快速判断文段的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