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河北唐山军队文职备考: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1.文学作品的类型
现实型文学,特点是再现性(再现客观现实);逼真性(细节真实,虚构而见不出虚构)。
理想型文学,特点是表现性(表现理想情感);虚幻性(夸张、幻想塑造虚幻的形象)。
象征型文学,特点是暗示性(寄寓主观意蕴);朦胧性(间接表现)。
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主观精神与个性解放。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初,按生活本来面目写作。
象征主义文学:19世纪,反对自然主义和夸饰的情感表现,强调暗示。
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反模仿反再现,追求主观情感的抒发,强调心理化的现实,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手段。
2.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①诗
②小说
③剧本
④散文和报告文学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言、意、象三层次。
西方现代美学(英加登):声音、意义单元的组合、生活世界、观点一世界、形而上共五层次。
2.文学典型
文学典型是指文学形象的鲜明独特的个别性概括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的深度和广度。典型论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布瓦洛;第二阶段:18世纪以后的个性典型说,莱辛、歌德、黑格尔、别林斯基;第三阶段:马克思主义典型观成熟。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有贯穿始终的总特征;以局部特征来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
3.意境
(1)“意境”的形成及界定
萌发期:先秦至魏晋。如《论语》:“诗可以兴”;《文赋》:“情瞳陇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物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奠基期:唐代。如王昌龄《诗格》“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刘禹锡:“境生象外”;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
发展期:宋代。尚意;尚韵。
总结期:明清。王夫之:情景论;王国维:境界论。
(2)“意境”的现代阐释
王国维:境界论与近代美学;朱光潜:诗的境界与克罗齐直觉说;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李泽厚:意境是形神情理的有机统一。
(3)文学意境的特征
情景交融(表现特征),具体的是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
虚实相生(结构特征),由于构成意境的客观之景是形神兼备之景,构成意境的主观之情是情理交融之情,因而“情景交融”的整体意境,必然“实中含虚,虚实相生”,象外有象,韵味无穷。
意味无穷(审美特征)。
意境的分类:刘熙载:四类;王国维: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
4.文学意象
(1)“意象”的四种含义
“心理意象”:指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内心意象”:指为某种目的而在内心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泛化意象”:是文艺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泛称;语词形象:即“语象”,是语言级的形象,直译为“用文字的物质材料制成的像”,它是指不脱离语词或词组的具词性形象。
三、叙事性作品
1.叙事
传统叙事理论:以人物、情节、环境为中心。西方: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别林斯基;中国:从司马迁到金圣叹。
2.叙述内容
(1)故事(2)结构(3)行动
3.叙述话语
故事时间、时序、视角
4.叙述动作
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的声音,叙述者与接受者。
四、抒情性作品
1.抒情
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2.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语词的“错误”;不合常规的语意组合。
3.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是指抒发感情的形式,大致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分4种,分别是因事缘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
五、文学风格
所谓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