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教育著作梳理
中国近现代社会是一个历史大变革的社会,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诸多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教育著作,各位备考教育学类的文职考生们,快和图图一起来看看吧~
《海国图志》:魏源著。他根据林则徐的《四洲志》增补而成《海国图志》,是我国一部最早研究世界历史、地理、及其他情况的系统著作,成为“中学与西学”之争的开端。
《劝学篇》:张之洞著。《劝学篇》系统阐述“中体西用”思想,迎合保守势力扼杀维新变法的需要,经朝廷倡导,广为传播。《劝学篇》分内外两篇,分别论述中学和西学:“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主旨则为“中体西用”。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一般而言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中外纪闻》《强学报》:维新派创办。1895年康有为等在北京发起创办《中外纪闻》,同年末北京强学会和上海强学会相继成立,《中外纪闻》改名为《万国公报》与上海创办的《强学报》分别作为两会的会报。之后,各种学会、报刊如雨后春笋,如梁启超在上海办《时务报》、严复在天津办《国闻报》等。各地的学会通过集会、演讲、出版书刊等形式宣传维新思想。民众性学会报刊的创办,不仅利于宣传变法,尤其意味着新思想、新文化开始向民众传播普及,与开办新式学堂相辅相成。
《大同书》:康有为著。康有为在1884年写了《大同书》,主张废除私有制,废除等级制,提出去国、去家,实行男女平等,是中国传统大同思想与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杂糅,表达了维新人士对普及学校教育的追求。
《变法通议·论师范》:梁启超著。1896年梁启超的《变法通议·论师范》是中国首次专文论述师范问题。在《变法通议》中又有《论女学》一文,指出女子受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和男女平等的保障。在《论幼学》一文中,为8——12岁儿童拟了一个教学程序表。
《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梁启超著。他首次在中国提出了“趣味教育”的概念。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蔡元培著。蔡元培于1912年2月发表,指出清末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与共和政体不和,提出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成为制定民国初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教育独立议》《非宗教运动》:蔡元培著。1922年发表,阐述了他关于这一思想的看法: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独立。
《新教育大纲》《教育史ABC》:杨贤江著。他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于1928年撰成的《教育史ABC》是第一部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世界教育历史的著作,1930所撰写的《新教育大纲》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著作。
《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黄炎培著。职业教育思潮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是黄炎培。早在1913年他就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他认为:“人类一切问题的中心,是生活。”1917年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又创办中华职业学校,探索职业教育,逐渐形成其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
《活教育》:陈鹤琴创办。陈鹤琴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拓者,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进行中国化、科学化幼儿园实验,总结并形成了系统的、有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1940年,在江西开展“活教育”实验。1941年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着“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
这些考点,你都记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