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逐步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鲜明反映这种转型努力的标志性文献是( )。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当代中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 )。
A.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 B.普通教育与通用教育相融合
C.与初等教育贯通 D.与高等教育贯通
3.《学记》将大学教育的年限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第一年到第七年,第二阶段从第八年到第九年,第九年考试合格,称之为( )。
A.博士 B.大成
C.翰林 D.大儒
4.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基本消除受教育权上的性别差异,规定小学可以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5.陶行知为了改变农村的教育面貌,探索了乡村师范教育的新模式,他提倡的教师培养方式是( )。
A.艺友制 B.小先生制
C.学徒制 D.实习制
6.在西方,古罗马的( )在他所写的《演说术原理》中,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学习过程理论。
A.奥古斯丁 B.苏格拉底
C.昆体良 D.西塞罗
7.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 )结论的五步,简称五步教学法。
A.检验 B.论证
C.验证 D.说明
8.认为实验归纳法是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为后来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的是( )。
A.苏格拉底 B.夸美纽斯
C.培根 D.梅伊曼和拉伊
9.“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反映了封建社会教育具有( )特点。
A.等级性 B.专制性
C.刻板性 D.象征性
1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多次变化,说明了教育目的受( )。
A.文化传统的制约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制约
C.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 D.外国教育目的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解析】教育部根据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实施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对原有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使我国教育改革转向内涵发展。故本题选C。
2.A
【解析】中等教育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中提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故本题选A。
3.B
【解析】一年是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故本题选B。
4.C
【解析】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明令废除在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该学制缩短了普通教育3年,同时,在实业教育之外,增设了补习学校。故本题选C。
5.B
【解析】在教育实践中,陶行知推行了“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他认为“穷国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是小先生。”发动小学生来充当教师。故本题选B。
6.C
【解析】昆体良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学习过程理论。故本题选C。
7.C
【解析】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是指“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可以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和结论。故本题选C。
8.C
【解析】英国哲学家培根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猛烈地批判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经院哲学,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将其看成是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此外,1623年培根还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故本题选C。
9.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教育特点,把古代文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统称为古代学校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有阶级性、等级性、伦理性和保守性。结合本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思是指所有的行当全都是下等的活计,只有读书求取功名是最高尚的事情。很明显反映的是封建社会教育具有等级性。故本题选A。
1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教育目的的制定的影响因素。题中的前提条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多次变化,是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教育目的的制定也在转变。说明了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故本题选C。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