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教育行动研究的提出者是( )。
A.托尔曼 B.西蒙
C.勒温 D.苛勒
2.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是( )。
A.实验法 B.调查法
C.问卷法 D.观察法
3.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是( )。
A.生理发展 B.心理发展
C.身心发展 D.个体发展
4.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各有其特点,不同阶段的思维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以下关于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主要的思维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具体形象思维、辩证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辩证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5.提出非指导性教学的是( )。
A.马斯洛 B.罗杰斯
C.加涅 D.布鲁姆
6.强调要尊重学生是对学生( )需要的满足。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尊重需要
C.安全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7.关于西安旅游景点的知识属于( )。
A.直接知识 B.个人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陈述性知识
8.知道彩笔之后,又了解了笔,这是概念学习的(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演绎学习
9.认为智力是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的是( )。
A.吉尔福特 B.卡特尔
C.斯皮尔曼 D.加德纳
10.道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属于道家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教 B.主张亲知、闻知、说知
C.弃圣绝智、弃仁绝义 D.主张顺其自然
【参考答案】
1.C
【解析】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行动研究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故本题选C。
2.A
【解析】对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实验法的考察。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故本题选A。
3.B
【解析】对心理发展含义的识记。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故本题选B。
4.B
【解析】对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的考察。童年期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少年期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青年期出现了辩证思维。故本题选B。
5.B
【解析】罗杰斯提出了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也称为非指导教学模式。故本题选B。
6.A
【解析】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社交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它是更高一级的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保持友谊、被团体接纳等。强调要尊重学生就是对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的满足。故本题选A。
7.D
【解析】直接知识:来自于个体的亲身体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关于西安旅游景点的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故本题选D。
8.A
【解析】上位学习: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下位学习: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一部分,并使相互联系的过程。“笔”是“彩笔”的上位概念,所以是上位学习。故本题选A。
9.C
【解析】斯皮尔曼提出了智力二因素论,即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吉尔福特提出智力的三维结构轮,卡特尔提出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故本题选C。
10.B
【解析】道家主要倡导遵循自然,回归自然,ACD都是。B选项是墨子的观点。故本题选B。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