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某,15周岁,系某重点大学少年科技班学生,少年早熟,平常语言老练,对生活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偶尔在网上周刊上发表文章,赚取一定的报酬,一次,骑车撞伤了人,就是用自己的稿酬1000元支付的医疗费。下列关于张某的说法中,错误的有( )。
A. 张某已经具有了意志能力,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 张某已经具有了责任能力,视为完全新为能力人
C. 张某已经能够赚取相当的稿酬,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D. 张某已经达到一定年龄,具有一定识别力,为限制民事能力人
2.村民甲借乙的摩托车开往外地,途中因违章将丙撞伤,但交通险已不足赔偿,对不足部分的赔偿,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
A.甲是摩托车驾驶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B.乙是摩托车所有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C.甲和乙是利害关系人,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D.如果甲和乙对事故发生有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3.张某因病急需去医院接受治疗,搭乘王某的出租车,王某见状向张某索要高于正常费用数倍的车费,王某因病情紧急不得不同意。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张某与王某之间属于口头合同关系
B. 张某与王某之间的合同无效
C. 张某与王某之间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
D. 王某的行为属于乘人之危
4.甲欠乙100元,一天甲将4张面值25元的奖券拿给乙,说:"本该给你钱的。这4张25元的奖券,1年后可以兑现,利息比一般的存款高。"乙表示同意,并收下了奖券。第2年4张奖券中的1张得了特等奖,奖金1万元。甲得知后,就立即找到乙。要用100元换回那4张奖券,乙不同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甲向乙交付4张奖券代替现金交付的债的履行行为得到乙的同意,已使双方的债的关系消灭,同时4张奖券的所有权发生转移,乙取得奖券所有权
B.甲向乙交付4张奖券只是作为债的担保,奖券的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
C.奖金应归乙所有,因为奖金属于奖券的法定孳息。其所有权的归属取决于奖券的所有权之归属,而奖券的所有人是乙
D.奖金应归甲所有,但甲应该适当地分给乙一部分奖金,因为甲的本意只是以奖券所包含的100元存款和较高的利息的价值来抵债,并没有转让奖金的取得权
1.【答案】ABC。【解析】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本题中张某15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D选项正确,A、B、C均有错误。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
2.AD【解析】考点:交通事故侵权。A项正确,《侵权责任法》第49条规定,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所以D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D。
3.【答案】ACD。【解析】本题考查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
A项,《合同法》规定,客运合同自承运人向乘客交付客票时成立,但当事人另有约或另有交易习惯的除外。出租车运输合同多为不要式的口头合同。故A项正确,当选。
BCD项,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情形:⑴重大误解;⑵显失公平(包括乘人之危):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可以认定为乘人之危。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时才构成可撤销行为,否则属于无效民事行为。⑶欺诈;⑷胁迫。故王某的行为属于乘人之危,张某与王某之间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故B项错误,排除。CD项正确,当选。
故本题选择ACD。
4.AC【解析】考点:原物与孳息。甲、乙双方约定用4张奖券清偿甲所欠乙的100元钱。该约定不损害国家或者他人利益,符合意思自治原则,达到债的消灭效力。乙依约定取得了奖券的所有权,又因奖金属于奖券所載权利的体现,是奖券的法定孳息,根据证券规则,谁持有证券,谁就享有证券上的权利,该奖券所获奖金自然应归乙所有,由此可以得出AC选项说法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