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问题解决
问题 | 含义 | 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 |
基本成分 | 一是初始状态,二是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 ||
分类 | 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 | ||
问题解决 | 含义 | 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 |
特点 | 问题情境性 | 没有问题情境就没有问题解决 | |
目的指向性 | 没有明确目的指向的心理操作(如白日梦),不能被称为问题解决 | ||
操作序列性 | 只包括一个心理步骤,如回忆初中同学的名字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 ||
认知操作性 | 拧螺母等包括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没有重要的认知成分参与 | ||
心理过程 | 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理解问题:形成问题的表征)—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 ||
策略 | 算法式 | 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 |
启发式 | 包括: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推法/逆向推理 | ||
影响 因素 | (1)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3)已有知识经验; (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6)情绪状态 | ||
培养 |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
知识点二:创造性
内涵 | 也叫创造力;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并不是少数人独有的,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品质。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并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 |
基本 特征 | 流畅性 | 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数量的多少 |
变通性 | 即灵活性,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 |
独创性 | 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方法 | |
过程 | 准备阶段 | 资料的收集、经验储备、技术筹集等 |
酝酿阶段 | 明确问题的关键所在 | |
顿悟阶段(豁朗阶段) | 创新观念突然出现、豁然开朗 | |
验证阶段 | 把头脑中产生的新假设或新观点通过实践加以检验 | |
影响 因素 | (1)环境 (2)智力(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其基本关系表现为: ①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 ②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③低创造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④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3)个性 | |
创造性的培养 |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 (3)利用相关课程和活动,进行创造性训练 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直觉思维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