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熟知“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等故事,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其实孔子也是三岁丧父,其后随母迁居曲阜,家教重视礼仪之教,由于生活贫困,促使孔子较早为谋生而做事,学会多种技能。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圣人对我国教育影响重大,也是教育综合知识中两个考察较多的人物,今天小编就帮大家梳理一下这二位的人物关系及他们教育思想的异同。
说到孔子和孟子的关系我们得先说说“个别教学制”。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学校盛行的都是个别教学制。由于学生的年龄、程度和学习的内容、进度各不相同,教师对他们只能一个一个地轮流施教。其显著优点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较好地适应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由于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的数量十分有限,必然导致教学规模小、教学成本高和教学效益低。个别教学制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因此名师易出高徒。孔孟思想的一脉相传就是这种名师培养高徒,高徒变成名师继而代代相传的模式。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正值官学衰退私学大兴的时期。晚年他把教育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和古代文献的整理上。他以诲人不倦的精神招生讲学,在晚年完成《诗》、《书》、《礼》、《易》、《春秋》的编纂和校订工作。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是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提出“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观、以“六艺”为教学内容、总结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等)、主张自觉修养德行、主张树立教师的典范。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上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常考点尤其是大家所熟知的因材施教。说到因材施教小编要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这个故事在《论语》是这样记载的: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据说他所教学生之多达3000多人,出名的有72贤士,贤士之一就是曾子。曾子是儒家正统思想的传人,他把孔子的思想和学问授给弟子,又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曾子著《大学》被列为“四书”之首,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思孟学派主要的著作有《中庸》,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待人待物至诚至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孟子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教育理论基础——性善论、教育过程在于扩充性善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提出大丈夫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对“四书”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忽然知道原来孔子和孟子还有这层祖师徒关系。当然教师招聘考试中关于这两位圣人的考点大家还是要悉知的,小编将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的异同进行了总结以供参考。
教育思想 | 孔子 | 孟子 |
教育作用 | 性相近,习相远 | 扩充性善(内发论) |
教育目的 | 学而优则仕(社会本位论) | 明人伦(个人本位论) |
教学原则 |
孔子因材施教,孟子的“教亦多术”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体现了巩固性教学原则; 孟子的“盈科而后进”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
|
教学过程 | “学思行”结合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庸》)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