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会涉及奥苏泊尔这一人物,他的观点在书中反复出现,这既是我们考试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遇到该类知识,同学们总是傻傻的分不清,今天小编对涉及到奥苏贝尔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以此进行区分。
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奥苏贝尔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将知识的学习分为三种类型: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划分依据 | 类型 | 特点 |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 |
符号学习 (表征学习) |
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
概念学习 | 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 |
命题学习 | 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
1. 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2.儿童看到“狗”这个字,就能知道它代表实际的狗,这属于( )。
A.抽象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规则学习
3.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同类事物共有的关键特征和本质特征属于( )。
A.概念学习 B.意义学习
C.命题学习 D.符号学习
4.奥苏贝尔将有意义的学习分为三类( )。
(1)表征学习 (2)态度学习 (3)概念学习 (4)命题学习 (5)技能学习
A.(1)(2)(3) B.(1)(3)(4)
C.(2)(4)(5) D.(3)(4)(5)
答案:DAAB
二、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 下位学习 | 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的主要区别在于学习之后原有观念是否发生本质属性的改变。 |
上位学习 | 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 | |
并列结合学习 | 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 |
1.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美国后再学习国家的概念,这种学习叫做( )。
A.归属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表征学习
2.学完“三角形的高”的知识后,再学习“等腰三角形的高”的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
A.并列学习 B.组合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3.某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后,又学习了“小数加减法”这种学习方式属于( )。
A.符号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学习
答案:BCC
三、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奥苏伯尔在学习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的分类 |
认知内驱力 | (最重要、最稳定)(内部) |
自我提高内驱力 | 指个体因为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外部) | |
附属内驱力 | 为了获得长者(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外部) |
1.小刚勤奋学习不是为了获得家长赞许,也不是为了赢得名次,只是发现学习过程本身有乐趣。根据奥苏伯尔学习动机理论,小刚的这种学习动机属于(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自我效能感
2.把学习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这是一种( )。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D.生理性内驱力
答案:AC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