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教学的概念及基本任务
教学的概念 |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
易混淆概念 | 教学和教育: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教学与智育:途径与内容的关系 |
教学的基本任务 |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增强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3)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
知识点二:教学过程
基本要素 |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 |
有关教学过程的理论 | 孔子 | 学—思—行(学—思—习—行) |
思孟学派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学习过程 | |
夸美纽斯 | “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 | |
赫尔巴特 | “统觉”原理;四段教学法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 |
杜威 | 五步教学法 | |
凯洛夫 | 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 |
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 |
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 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 |
认识方式的简捷(简洁)性与高效性 | ||
有领导的认识(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 | ||
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 ||
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 ||
教学过程的特点/基本规律 |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 |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 ||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 ||
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 ||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结构 | 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心理准备)→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
知识点三: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
名称 | 内涵 | 贯彻要求 |
直观性 |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④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
启发性 | 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
巩固性 |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
循序渐进 | 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④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
因材施教 |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
理论联系实际 | 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⑤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 |
量力性/可接受性 | 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 | 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