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课程概述
课程的由来 | 时间 | 人物 | 代表作/主要贡献 | |
唐朝 | 孔颖达 | 我国最早使用“课程”一词 | ||
宋朝 | 朱熹 | 现代意义的课程;“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课程即指功课及其进程) | ||
— | 斯宾塞 |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 | ||
1918年 | 博比特 | 《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著作 | ||
1949年 | 泰勒 |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 ||
课程的定义 | 广义 | 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 ||
狭义 | 指某一门学科,比如语文学科、数学学科等具体科目就是课程的表现 | |||
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 | 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或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
知识点二:课程类型
分类依据 | 课程类型 | 主要内容 |
内容属性(固有属性/设计方式) | 学科课程 | 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技”。 |
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 | 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
内容的组织方式 | 分科课程 | 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
综合课程 | 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 |
分类: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 ||
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 必修课程 | 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 |
选修课程 | 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 | |
呈现方式 | 显性课程 | 课程方案中明确列出和有专门要求的课程 |
隐性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 | 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一词最早由杰克逊提出 | |
设计、开发、管理主体 | 国家课程 | 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课程。所有学生必须按规定修习 |
地方课程 | 地方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 | |
校本课程 | 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并在本校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立足学校办学传统和目标,发挥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以多种课程形态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 |
课程任务 | 基础型课程 | 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的课程,培养“三基”(读、写、算) |
拓展型课程 | 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 |
研究型课程 |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
知识点三:课程理论流派
流派 | 理论观点 | 代表人物 |
学科中心/知识中心 | (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3)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4)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5)学科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 巴格莱要素主义 |
赫钦斯永恒主义 | ||
布鲁纳结构主义 | ||
学生中心 | (1)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3)学校教学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4)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 卢梭自然主义 |
杜威经验主义 | ||
奈勒存在主义 | ||
罗杰斯人本主义 | ||
社会改造主义 | 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 布拉梅尔德 |
后现代主义 | 多尔: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