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掌握用线描的方式进行校园写生。
2.通过观察、体验、交流等活动,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3.在绘画实践中,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会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难点:了解取景构图以及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能够掌握景物写生的透视规律,并能创作一幅线描写生作品。
难点:熟练运用透视知识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
三、教学方法
情境法、示范法、讲授法、观察法、引导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PPT展示事先拍摄的校园风景照片,学生欣赏观察,提问:“照片里的风景是哪里?”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积极回答问题,教师小结:照片里美丽的风景就是我们每天生活着的校园,如果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校园中的很多景物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描绘我们的校园》。
(二)讲授新知、增强理解
1.感知
(1)PPT展示一组校园线描写生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写生的第一步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小结:首先应该确定画面表现的内容,也即是取景。
(2)请学生依据教材内容思考“如何进行取景呢?”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小结:自然景色错综复杂,不能把一切都画到画面中。可以用根据画面的需要,取景框或者用手代替取景框来选择景物的一部分,选择最佳的构图。并通过取舍、概括才能突出主体景物,将它放置在画面的黄金分割处时效果最好。而且在取景构图中,视平线高低不同,所取的景物构图也就不同。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分成五组,学习委员为每组分发一张稍硬的卡片纸,各组通过剪裁或切割的方式制作一个取景框。制作完成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走出教室,在班级附近进行取景,教师用照相机将每个小组框取的景物拍摄下来,师生共同返回班级。
教师将学生取景的照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对比分析取景的内容。
2.理解
多媒体展示荷兰画家霍贝玛的风景画作品《林荫道》,学生观察并思考:“画家是如何表现景物的空间的?”
学生通过观察,师生共同总结出:一幅优秀的风景画,准确的景物透视关系、巧妙的构图,对空间的表达非常重要。霍贝玛严格地运用了透视的消失点,采用对称的构图使画面显得很平稳,把观众的心情带向远方,极目远望使人心旷神怡。
媒体分别展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两张校园风景图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进行总结:根据透视的特点,可将透视分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种。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通常看到的是物体的正面,而且这个面和我们的视角平行。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成角透视又叫两点透视,看到物体两个面以上,凡是与画面既不平行又不垂直的水平直线,都消失于视平线上的左右两个消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