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在教师招聘笔试中取得好成绩,各位考生首先必须对笔试内容有精准的掌握,如教育综合知识究竟考什么,应如何备考等等。在此,就学习迁移理论中的相同要素说和广大考生做一个分享。
一、内容
相同要素是桑代克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学习迁移说。认为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而且,迁移的程度取决于这两种情境相同要素的多寡。也就是说,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程度越高;相同要素越少,迁移的程度越低。
这种理论是建立在桑代克与伍德沃斯在1901年从事的一项名为“形状知觉”实验研究基础上的。
在实验中,桑代克训练大学生判断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纸张的面积。首先,让被试估计127张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一事先测验旨在了解被试判断面积的一般能力。然后,让受试者估计种种大小不同平行四边形面积(自10—100平方厘米),直到获得很大的进步。接着,把被试分成两组:要第一组被试判断13个类似于前面训练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长方形的面积;要第二组被试判断27个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结果表明:受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判断长方形的面积,而对估计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没什么帮助。桑代克的结论是:如果在两种学习情境之间要有任何正迁移的话,那么这两种情境必须是非常相似的。
桑代克等人还通过对知觉、注意、记忆和运动动作等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的迁移实验,来检验形式训练说,结果发现,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再次证实了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后来,这一理论被伍德沃斯修改为共同成分说。意思是,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即产生迁移)到另一种学习。
二、评价
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是直接与形式训练说相抗衡的。在桑代克看来,如果由于一种学习活动而使另一种学习活动较容易些,那仅仅是因为这两种活动有某种重叠。学习始终是具体的、而非一般的;倘若看上去好像是一般的,那是由于新的情境包括了原来学习情境中的许多要素。换言之,只存在特殊的迁移,不存在一般的迁移。从一种学习情境迁移到另一种学习情境中去的程度,取决于两种情境中的共同要素。这些都是对形式训练说的否定,也使迁移的研究有所深入。
但桑代克所提出的共同要素只是指元素间一对一的对应,根据这种说法,没有相同要素或者相同成分的过程之间,两个完全不相似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之间,就不可能产生迁移,这样,学习迁移的范围就会大为缩小。这种只是把迁移视为相同联结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迁移过程中的复杂的认知活动,也是共同要素说的局限所在。
——相关阅读——